回答: 能给我点第3次西进的资料吗。谢谢!! 由 花仙子小培 于 July 08, 2002 20:19:00:
我仅给了你文章的(序--三)连接,下面再给你(四--五),其中
可能有你要问的问题。另外,该坛漏记了文章的(六),我下面给
你补完,敬请指正为盼。
-------------------------------------------------------
《南宋末四川军民对蒙古的抵抗及其意义》
(六) 结束语
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 AD)起,迄元至元十
五年(1278 AD)为止,四川军民共用了51年的时
间抵抗蒙古侵略者,四川是最早抵抗蒙古侵略的
南宋地区,也是抵抗蒙古侵略时间最长的南宋地
区(注27)。在蒙古入侵以前,女真曾短暂入侵过
四川北部边陲的少数地区,除此以外,巴、蜀、
汉(注28)从春秋到此前,从未经历过北方游牧民
族的入侵(注29)。南宋末,游牧民族对四川的入
侵不象它在其它中原地区那样容易得逞,受到了
异乎寻常的抵抗。这中间除了四川人民的英勇抵
抗以外,还有四川人民善于利用四川山地的地形
(注30),与蒙古进行长期周旋,另外,南宋中央
也对四川抗战进行了必要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才使得四川军民能够抵抗蒙古铁骑的侵略长达51
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古时期欧亚各地抵抗蒙古旋
风的奇迹。
四川人民抵抗蒙古侵略的事业,使得蒙古延迟了
灭亡南宋的时间,蒙古陷在四川不能自拔,直到
最后的十多年间,蒙古才发觉在四川被南宋军民
缠住,是战略上的失策(注31),换句话说,四川
军民拖住蒙古雄师长达几乎四十年的时间。应该
指出的是,自从秦国征服巴蜀以后,除了清以外,
历代北方政权占领四川的过程都从未超过三年的
时间,这就不能不归因于南宋军民保卫四川的顽
强,以及蒙古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无能。(注32)
然而,在漫长而英勇抵抗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四
川军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四川人民大批受到
屠杀(注33),人口剧减,田野荒芜,十室九空,
庭院漫生蒿草,官舍狐兔作窟,人口总数从战争
前大约1,295万,减至战后大约60万人(注39),
这两个数字的对比,令人怵目惊心。由此造成了
从后蜀、北宋、南宋中期以来的经济文化的繁荣
的结束,一直到明后期(注44),四川都没法恢复
到她在两汉、唐、宋时期在全国经济文化上的地
位,这不仅是四川的损失,也是中华文明的损失
(注46)。
作为南宋军民的一部分,四川军民用生命的代价,
对蒙古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抗争,这是西晋末、唐
末、五代,北宋末的的汉族人民对异族入侵者的
斗争里所从未出现的历史现象,后来在明末汉族
对女真族的入侵,也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及南宋
军民抵抗得持久和激烈。这个抵抗,向历史研究
提供了一个高级文明阻挡低级文明侵略的鲜明例
子。
注释
27。襄阳、荆州地区抵抗蒙古入侵自端平二年
(1235 AD)到咸淳九年(1273 AD),共历38年。两
淮地区抵抗蒙古入侵自端平三年(1236 AD)到德
佑元年(1275 AD),共历39年。
28。“汉”指汉中地区,包括兴元府(今陕西汉
中市)、洋州(今陕西洋县)、沔州(今陕西略阳\
沔县)、金州(今陕西安康)、西和州(属今陕西
安康地区),即今陕西汉中和安康两专区,在元
朝以前都属于四川行政区管辖。
29。西晋末到东晋中期,在四川建立的宗(下有
贝)人政权--李特、雄、寿、势成蜀流民政权,
虽然也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已经农耕化了。
30。宋濂:《元史。来阿八赤传》:“术速忽里
言于帝曰:‘。。。蜀地岩险,重庆、合州又其
藩屏。’。。。”。
31。同上,“术速忽里言于帝曰:‘。。。蜀地
岩险,重庆、合州又其藩屏,今顿兵坚城,未见
其利。曷若城二城之间,选锐卒五万,命宿将守
之,与成都旧兵相出入,不时扰之,以牵制其援
师。然后我师乘新集之锐,用降人为先导,水陆
东下,破忠、涪、万、夔诸小郡,平其城,俘其
民,俟冬水涸,瞿塘三峡不日可下,出荆楚,与
鄂州渡江诸军合势,如此则东南之事一举可定。
其上流重庆、合州,孤危无援,不降即走矣。’
。。。卒不用。。。。宪宗崩,阿八赤从父倍道
归燕。世祖即位,问以川蜀之事,阿八赤历陈始
末,诵其父前所言以对,世祖抚掌曰:‘当时若
从此策,东南其足平乎?朕在鄂渚,日望上流之
声势耳。’”。又参《元史。郝经传》:郝经论
蒙古进攻四川在战略上的失误。
32。蒙古军队征服整个南宋的的时间比之于其他
北方政权征服偏安南方的政权要长得多,例如,
西晋(包括未被篡夺的曹魏)从进军蜀汉开始,到
平吴为止,共用了17年的时间,其中,平定巴、
蜀、汉、南中(云贵)用了1年3月,平定江南的所
有抵抗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而元平定江南的全
部抵抗却花了6年时间。再从隋灭陈来看,因为
隋灭陈以前,隋已继承了北周拥有的四川和云贵
地区,所以我们只用隋灭亡拥有江南地区的陈的
版图作比较,隋灭陈仅花了3个月的时间。北宋
平定巴蜀汉和江南地区共花了13年时间,其中,
平定巴蜀汉地区花了5个月时间,平定江南花了
1年3月的时间。清平定整个关内除台湾以外的地
区也只用了19年时间。
33。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三》载,“
绍定四年(1231 AD)八月,蒙古图垒分骑兵三万
人入大散关,攻破凤州,径过华阳,屠洋州,攻
武休,开生山,截焦崖,出武休东南,遂围兴元
军。民散走死于沙窝者数十万。”。又据《元史。
李忽南吉传》:“三年(1266 AD),宋军陷大梁
平山寨(今重庆梁平),平章赛典赤令忽兰吉领兵
千余骑,掠其境,先以六百人觇之,闻寨中拥老
携幼西去,追击之,斩首三百级。”,明明知道
是老弱幼儿,偏要残忍地加以屠杀。传说里,元
军统帅伯颜在平江南时不杀一人,但是,《续资
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二》却记载了德佑元年
(1275 AD)十一月伯颜在江苏常州的大屠杀:
“甲申,元伯颜至常州,会兵围城。知州姚誉、
通判陈昭、都统王安节(王坚之子)、刘师勇,力
战固守,伯颜遣人招之,譬喻百端,终不听,伯
颜怒,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运土为垒,土
至并人以筑之,且杀之煎油伦炮,。。。攻二日,
城破,誉死之,昭与安节犹巷战,。。。日中兵
至,(昭)死焉。伯颜命尽屠其民。执安节至军前,
不屈,亦死。”
从这段记录里,我们看见“不杀一人”的伯颜,
凶残到逼迫城外居民运土,运完土后就把他们抓
来填进垒里,还把人来油煎,最后尽屠了常州一
城居民。“不杀一人”的伯颜尚且如此,可以想
到,在四川51年战争中蒙古军队所为了。
在蒙古军队与四川军民的战争中,四川的人口大
减,原来是“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
(注34),“虽硗确之地,亦耕溽殆尽”,人口密
度在南宋时不小,曾有官员议论向当时人烟稀少
的荆襄移民,可是在咸淳五年(1269 AD)时,却
变成了“地旷人稀”(注35)了。在北宋崇宁时
(1102--1106 AD),眉州有户约7.3万(注34),约
合36万人,这个人口数字在蒙宋战争以前应该不
会明显地减少,因为在这期间,眉州地区并未有
大的变乱发生,然而到了南宋咸淳元年(1265 AD)
时,“眉州荒废已久”(注36)。残酷的屠杀和战
乱,使得“蜀土数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
辄奔窜藏匿。”(注37),“淮蜀重遭于侵扰,道
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
托。”(注38)。
34。脱脱:《宋史。地理志》。
35。宋濂:《元史。李忽南吉传》。
36。宋濂:《元史。刘元礼传》。
37。宋濂:《元史。汪惟正传》。
38。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九》
引嘉熙元年(1237 AD)三月诏。
39。南宋初绍兴三十二年(1162 AD)全国总户数
为1,113万(注40),如果按平均每户为5人估计
(注41,42),则该年南宋人口约为5,565万人。
绍兴三十二年四川的户数为264万(注43),按平
均每户为5人计算,则南宋初四川人口大约为
1,320万人。这个数字大约为1162年全国人口的
23%强。南宋中期的淳熙二年(1175 AD),四川的
户口数为258万(注43),按平均每户为5人计算,
则在南宋中期,四川包括汉中盆地人口大约为
1,295万。
据《元史。世祖本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以四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余,令
四川和省议减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
距离元军平定四川的1278年仅晚4年,我们可以
认为这个户数就是战乱刚刚结束时的户数,而把
1175年时的四川总户数264万户当成战乱发生前
夕1235年的户数,则战争结束时四川的户数,也
就是人口数只有战乱发生前夕的1/21强,这就说
明了四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人口减少得令人震惊。
40。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绍兴户
数》。
41。这是最保守的比例,参愚人:《谈谈东汉以
来全国和四川人口及其他》(《新观察文库》)。
42。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本朝视汉唐
户多丁少之弊》。
43。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川元丰绍
兴淳熙户口数》。
44。从战争刚结束的元至元十九年(1282 AD)的
60万人口,增长到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 AD)
的147万,再增长到明万历六年(1578 AD)的310
万(注45),对比南宋淳熙二年(1175 AD)的1,295
万人口的数字,可以看出蒙古入侵对四川经济文
化严重破坏的原因。
45。愚人:《谈谈东汉以来全国和四川人口的变
化及其他》(载《新观察文库》)。
46。四川包括汉中地区,自从西汉初景帝时期,
文翁在成都创办全国第一所官办学校以后,它的
文化事业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到武帝时,已经是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注47)。整个西汉
时期,四川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人大约有:司马相
如、王褒、扬雄,他们的创作,影响了以后的文
艺作品。川汉地区在西汉时期,还出了当时对全
国有影响的学者严遵(君平),中国最早的杰出
探险家张骞。东汉党祸时期,著名的清流领袖李
固就生长在汉中的成固。蜀汉时期的谯周也是同
时代全国闻名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西晋时期的陈
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其严谨而被选作二十五
史之一。东晋时期的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是
我国古代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志。到了唐朝时期,
四川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其中包括了“一扫
齐梁蘼风”,开盛唐诗风的陈子昂,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五代时期割据巴蜀汉地区的前蜀
和后蜀,由于避免了战乱,出现了以花间派为代
表的词人,他们和同一时期在江南南唐的词人一
起,开创了由唐诗到词转换的第一次高潮,同时,
后蜀画派画家黄荃的花草画,也开创了我国传统
水墨画里的花草画分支。五代时期的后蜀,还出
现了我国早期成都木刻印刷。北宋时期,三苏就
出生在四川眉州,其中的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的作品风格,同司马相如和李白对当
时文学的影响一样,强烈地影响了两宋文学的风
格,由此出现了两宋的“蜀学”,这就是李心传
所说的:“郡国之学,最盛于成都。”的结果。
南宋时期,以严谨,详实著称的《续资治通鉴长
编》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分别为南宋最著名
的史学家李焘和李心传所著(注48)。在蒙古发动
侵略战争以前,由于金人的南侵未波及到巴蜀汉
地区,四川保留的两宋以前的古代文献书籍最多:
“淳熙六年(1179 AD)五月。。。求四川遗书,
以其不经兵火,所藏官书最多也。”(注49)。
而这一切灿烂,都在蒙古军队的入侵过程里烟消
云散了。战争使四川的人口减少到入侵前的1/21,
大约只剩下60万人!经过了111年的生聚,到了
明初洪武二十六年时,才增长到147万人。这么
稀少的人口,分散在这么广袤的土地上,不可能
有更大的文化发展,整个有明一代,四川的文人
在全国还数得上号的,大概也就只有一个诗人杨
慎(升庵),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文星辈出,同
时,北方地区的文化事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明
末的战乱,更使恢复中的四川人口数量再一次骤
减,尽管有清初的大量移民,四川几乎没有出个
在全国有影响的精英,整个清代,四川的书院不
过寥寥两三所,与两宋时的蜀学比较,判若云泥。
也就是说,元朝以后,四川文化事业始终没有恢
复到汉、唐、宋时代的辉煌程度,一个曾经在全
国有举足轻重的亚文化,就这样被蒙古侵略者毁
灭了。
47。班固:《汉书。文翁传》。
4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函海本李调
元题记》。
49。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七》。
(二零零一年九月写于美国马州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