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沙尘暴 由 杂草 于 April 09, 2000 22:45:34:
俺对地质方面的科普也挺感兴区的,二位专家得闲时请多讲点地
质学方面的人或事,让俺阿斗也长点儿这方面的知识。
俺感兴趣的原因,是俺很喜欢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
俺打算提前退休去搞考古学的业余研究,俺请了几个科学院古脊椎
及古人类研究所的老师,有机会带俺走走看看。初步定在明年秋天。
俺听说,搞考古学的地一步,是先学地质学,后学人类学,再恶
补点儿动,植物学,最好还能懂一点儿解刨学。。。
看来考古学还真是一门踪合科学,不仅仅只在古墓里扒金银财宝,
也要真才实学的有几下子。
看来俺还是先在网上免费地学学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吧。:)
咱们玩笑点到,言归正传,今儿,就说说大西北的水源问题。
俺前几年去西北数省的部份地区走了走,发现那里的风沙大漠已经把当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逼得快无退路了,地方多不便个个说,就说说
甘肃的酒泉地区吧,俺看到,要不是广意的酒泉人都认为他们守
着个敦煌石窟,他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便要住在那荒漠里呢。
其实,从酒泉到敦煌还有二个多小时的路程。路上都是沙漠,除了
海市蜃楼外,绝无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就更别说酒楼客站,市场
人家了。
敦煌是沙漠里的一座孤城,除水外,居民的所有供应都来自柳园
车站。
俺住在敦煌的日子里,正赶上一场沙漠风暴,那几天,全城放假,
除私人店铺外,所有的单位都不上班,足足休了五天,好象放年假似的,
据说这是政府他们的特殊照顾,使大漠孤城里的人不至于想搬走的措施之一。
那几天,
敦煌的人在这种天气里,多数躲在家里不出来,但也有一部份人
就跑到电影院或录像厅看连轴电影或
24小时录像。
俺也跟着当地朋友们钻进在电影院看了一整天的电影。
敦煌是个小地方,人口不过三万,居民又多是住了几代的老住户,因为城里
的人不多,这又没有农村,大家鲜有不互相任认的。
大家在电影院是先打招呼,电影放映后熟人之间乱窜,左右都聊上几句,那情
景是其它地方的人无法想象的。
再有,说是看电影,还不如说是开茶话会,电影院里的观众,人手一杯
茶,一袋瓜子儿或其它的什么小吃,反正电影院里面有充足的免费开水供应,
大家不怕干死。
电影院里除了磕瓜子声,就是喝茶的吸水声,电影里的人物说什么
根本听不清楚,大家也不在乎。
说道喝茶,就少不了水。
虽说敦煌及乎没有地表水,那里
的居民全靠地下深井里水维持生活。但俺发觉当地水质很好,甜滋滋的,
象泉水的味道,不要说好茶沏了更香,就是白水喝到嘴里也是绵
绵丝丝的一种说不上来的好口感。
后来,据朋友的父亲讲,这水打自地下几百米处,如过再
过一道几公里厚的岩层,就是大城市里人喝的几块钱一瓶的矿泉水了。
由于敦煌的地表方圆几百公里没河流,没污染源,这里的地下水都是
几万年以前形成的高纯度水,人们在此喝的水的除了矿物质外,没有
别的杂质,这就是此地的水好喝的原因了。
俺好奇地问他,没开采地下水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喝什么?
他说,以前敦煌是在一片绿洲里,有井水,后来绿洲越来
越小,井水就慢漫地枯竭了。
幸运的是,到五十年代,玉门油田的勘探队发现了敦煌地下深层的水,
然后打了几眼深口井,出了水,敦煌这个地方算保住了,不然
我们真要搬家了。
当然,国家花这么大的力气在酒泉地区找水,也有另外的一层意思,为了保护国宝
敦煌石窟。
但有个问题,这些地下水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很难再得到补充。
八十年代后,新经济又给敦煌人带来了新的思考,八五年后到至今,
敦煌人已经盖好几处高标准的宾馆,每年可以接待十数万游客。
这无疑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宾馆会成了“水
老虎”,它们每天的用水量等于敦煌全城居民的半个月的用水量。
当年,勘探队打完井后曾对当地人预言:这水够敦煌人喝上一百来年的。
但是如果要按今天敦煌消耗水的速度计算,敦煌十几年后又将是一个无
水可取得“死城”。
敦煌人现在对旅游业是又爱又恨,不知道是抓紧十几年的时间,利用敦煌
赚上一大笔后,等道真的水枯沙来时候再般家另寻它乡,还是现在就关闭
大部份宾馆,严格控制来敦煌的旅游者的人数,基本回到原先的
传统社会中去,把敦煌变成一个旅游者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地方。
多数敦煌人赞同第二种选择:严格来控制来敦煌的旅游者的人数,
把保护水源和石窟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来制定敦煌发展的蓝本。
甚至有人玩笑说:
如果有人个打定主意,不看敦煌不死心,就请他背上干粮,驾驶着
从环卫局租来的装满水的水车,再考虑来敦煌旅游。。。
一周后,风过沙退,蓝天朗朗。
俺乘坐在从酒泉飞往兰州的航班上,身子靠在窗边的椅背上,双
眼望着窗外浩瀚无际的大沙漠,下面是毫无生命力的亿万沙丘,小的
数十米宽窄,七八米高;大的,数公里方圆,十几层楼高。个个毫无
生命力地躺在烈日下,不时的,有几座巨大的沙丘杨起黄沙,跟在飞机
尾后追一程。
天空中不时的有几片白云擦机而过,但转眼间就吝惜地夹带着它们
少得可怜的几滴水跑的远远的,再不见踪迹。
两个多小时航程过去了,飞机还是在为飞越这个世界上的第二大的沙
漠不断地挣扎着。
它的发动机不停地发出轰鸣声,托带着它小小的机身和几十个
旅客向前方使劲地飞翔,偶然地它降低了些高度,但马上又蹿了上去,
好象也怕一不留神掉下去留在这永无高等生命出现的沙丘上,
再也无归返的日子。
俺不知不觉地闭上了眼睛,等再醒来,已是飞机快到达目的地,开始
降低飞行高度,空服员请大家扣好安全带。
俺看了看表,飞机此时已离开酒泉机场三个多小时,俺再看看飞机窗
外,大沙漠仍横卧在下面,不见头尾。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
已晚,下面的沙丘变得暗淡起来,更显得荒凉。俺这时才突然明白,这世界
第二大的沙漠已经就在兰州城外了。
在飞机着陆前的一霎那,俺默默地祈求上苍,水是生命的源泉,你即然不
吝惜地赐予了地球无数的生命,请再多恩赐点儿净水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