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楼下的帖子,也想说说教育。理论不太会讲,就说说我的故乡的
教育现状。
我的故乡在冀中腹地,整个县的人均生活水平在河北省的县里属头几
名。我的家,三千人左右的村子,程控电话也有那么50来部。做买卖,
走南闯北的人也有一些。就算最普通的农民,一年到头在土里刨食,但是
农闲的时候,也能想起来,去200里外的正定、苍岩山等地方旅游旅游。
虽然有各样的艰难,总的来说,生活还可以。
这种环境下,教育的第一步,小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硬件设施:
由于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从校舍到教学设备,基本上都能得到解
决(也许另有原因,如回扣等)。我们村由于相对较富裕,小学校的校舍
是座很整齐的三层教学楼。差些的村子,有的还是文革中盖的房子,但是
可以用,也没有危险建筑。
复读的现象存在,主要是有的村子太小,学生太少,如果让学生就近
去其它村子上学,家长和村里都不愿意(孩子容易受气,这个村子显得没
面子,如果这样,在任的村支书离职的时候,会非常遗憾:连个学校都没
办成。事实上,这种想法应该是在很久以前,因为现在不存在没有学校的
村子)这样,十几个学生,4、5个年级,不可能一个年级一个教师。
教师待遇:
在工资支付上,不能令人满意。拖欠工资属于正常,我知道的最长的
一次是7个月不给工资。医疗费现在均已改革,每人每年固定数额。目前
健在的离休教师,按规定医疗费实报实销(这些经历过战争的老教师大部
分另人尊敬,很少有虚报药费的现象),但是一般也要拖一两年,找关系
才可以解决。
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般。教学质量高,人品突出,有能力的教师大部分
不会留在村子里教小学。教师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家族在村子里的
地位。
师资情况:
文革前和文革中后期参加工作的教师,除少数“公立”教师外,大部
分是“民办”教师。这一批人,尽管水平参差,但是从整体上看,是把青
春和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的一代。他们家中也有责任田,妻儿一般是农业
户口,也就是说在农忙季节,耽误工作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有一点,这一
批人的确把教育当做了自己的职业,在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上,应该是合
格的。
这些人,现在年纪轻的一般也在45岁以上了。
新生力量在哪里?故乡所在的地区(行政区域)共辖属两所中等师范
学校(初中生毕业后考取,学制4年),按原则,这些毕业生应该做小学
教师。但实际上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留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初中,因为初
中教师所需要的大专以上毕业生更难满足。
实际上后继有人,都是哪些人呢?初中毕业生。而在初中毕业生中,
学习好的,上高中、中专了;心眼活动的,跟着人做买卖,折腾去了。剩
下的,如果跟村长或者校长关系好,也不闲麻烦(其实往往是不怕麻烦),
就可以坐在黑板前边,绷着脸当一当老师(现在没有“民办”了,这种情
况一律属于“代课”。但是公立的不来,没有办法)。
文革代的教师,有组织上管理,能参加各种培训和考核。现在也有这
些东西,只是偷梁换柱,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些年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敬
业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他们大部分还要想着地里的庄稼,因为教师的工
作很难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更多的人是这样想的,地里的活以不耽误为主,
工资再挣上的话,合在一起,比别人就强一些了。
当教育工作者不再为人民服务,也没有神圣的感觉,又挣不到几个钱,
他们的工作靠什么来支撑呢?
反过来,在县城和县城附近,小学教育的情况非常良好。目前在河北
省,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般都能保证毕业后返回生源
所在地。这些人要想留在县城,就要用尽各种力量。而学校为了自身利益,
(如拉赞助,收培养费等),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严格的要求和考
核。
同时,由于所有的县办企业基本上都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教师的
工资稳定,数额较高。因此,教师的地位也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
畸形的成分,比如重点学校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关系办成别人办不
成的事)。
教育环境:
教育是不可少的,这一点在农村也没有人质疑。文盲不可想象,普及
初中教育基本上做到了。
目前,农村的劳动还停留在手工作业的方式,多一个劳力的重要性显
而易见。一旦发现孩子很难考取高中,家长大多会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
况以及相关的一切有关学校的信息。
更让农民关心的,是学校的乱收费。小学生一年的各种收费几百元,
初中生就接近一千。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笔费用却换来并不如
意的教学质量,很难让家长认可。
改善教育现状,其实是一个整体工程,它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相辅
相成。但教育是基础,是希望。究竟从哪个切入点切入,耐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