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义和团资料文摘 由 新观察库存 于 December 06, 1998 01:35:37:
『庚子赔款』--翻翻清华大学的『陈年旧账』
送交者: 文抄公于 November 10, 1998 07:28:49:[新观察]
『庚子赔款』--翻翻清华大学的『陈年旧账』
●唐纪明 姜慧
你知道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建成的吗?你知道美国银行还存有清华
大学几千万美金却取不出来吗?翻开历史,我们不妨算一算陈年旧账。
庚款退还知多少
公元1900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山河,打开了国门,也
打开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抹不去的屈辱。
翌年6月,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十二款。其
第六款议定,清朝政府赔偿俄、德、法、英、日、美、意、奥八国及比、荷、
西、葡、瑞、挪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等款项计算共合9822381
50两白银。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按照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
合各国货币偿付,是为“庚子赔款””
在这笔退款中,美国分得32939055两,合美金24440778
.81元。
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是45000万多人,所以此项赔款,大约每人被摊
派一两银子。当初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和约中并未明确规定。
而在1904年以前,中国每年对八国的赔款,都是用银;可是到了1904
年,发生异议了。有些国家提出要用黄金赔款。因为金贵银贱。中国用银赔款,
便宜合算,美国原来同情中国,独倡用银支付。但后来变卦了。为了此事,中
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在1904年12月上旬去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HayJ
ohn)。据理力争:“用金用银出入虽属不多,唯美国假定答应用银,将来
别国尚有转机;如果一律用金,以后就更难翻案了。敝政府所争者即此,并非
歧视贵国。现今为赔款而作的筹款,罗掘俱穷,一概还金,势须加增租税,民
间难于负担,仇洋之念将日益高涨,大局很可能受到动摇,祸患何堪设想。”
海约翰听了这番话。颇为动容,沉默良久,才慢慢地说:“庚子赔案实属过多
―――”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
原来美国只有参与密笏的高级官员才知道。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
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
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机收帆,乘
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为祖国减少了1186112112元赔款。
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
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1905年4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与梁诚就退款的问题,曾经有一次
重要谈话。柔克义转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意思:“总统认为,此项赔款摊付
之法,中国早已筹定,若果交还,不知是否摊还民间,抑或移作别用。”这话
有干预中国内政之嫌,但“弱国无外交”。早已洞悉美国退款要办学的梁诚事
后立刻致函外务部,马上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
派游学之用,在美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
为什么美国人想用庚款办学呢?义和团运动以后,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
开始认识到武装的镇压并不能消除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加以19
世纪末期美国的排华浪潮,曾在中国人民当中引起强烈反响。1905年爆发
了全国性的反美爱国运动,上海等许多通商城市各阶层人民纷纷抵制美货,使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锐减,它在中国的市场受到沉重打击。
如何改善在中国的形象呢?他们认为只有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才能改变这点。
一位叫斯密士的在华美国传教士1906年曾回国鼓动“退款办学”,并受到
罗斯福的接见。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
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
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
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鉴于当时中国留学生去欧洲和日本的比
去美国的多得多(仅1905年和1906年两年,中国留学日本的学生就达
8000多人)。詹姆士认为这对欧洲和日本来说,将会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
而不利于美国在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
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为什么美国不省力节事由自己出面直接办学,而要交由中国人来办,绕一
个弯子呢?彀中有其难言之隐。原来自1877年至1900年间,美国曾在
中国办了许多教会学校。但是,当时清政府各省咨议局规定,官立学堂的毕业
生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教会学校毕业生则没有这个资格。因此美国官员感
到“教会学校……从未得到官僚阶级的多少支持。而它的毕业生极少可能找到
官方任用的机会。难得有一个人会获得重要的位置。”因此,美国为给庚款学
生开辟仕途,欲借此在中国社会各界施加美国的影响,采取了背后操纵由中国
官方自办学校的形式。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从精神上、文化上控制中国的发展,
但最终也没能如愿。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
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
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
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
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
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须80%学农业、机械工程、
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
范等。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朝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
练学校。
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
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
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
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
1910年送出学生70名,同时还录取了143人备取生,入肆业馆短
期训练,随时送往美国。
1911年考选了63人赴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美、法、比、葡等协约国对德奥宣
战,由于中国的参战,协约国便将庚款展缓5年,并免于加算利息。而关于美
国续还赔款之办法,经两国议定,自1917年10月1日起,分23年又3
个月退还。总数为12545438.67元美金,(每月计还44965.
73元,每年计还539588.67元)。
退款怎样使用呢?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于民国14年6月第一次会议
决定:一、发展科学知识;二、促进永久性的文化事业,如图书馆之类。
根据上述用款原则,基金董事会举办了多种事业。自1926年至193
0年间,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成都大学、东北大学、武昌大学学校,设立物理
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习。设置了科学研究教授席,
科学研究补助金、社会调查所、华美协进社、静生生物调查所、国立北平图书
馆。
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
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
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纷起退款,这一部分款项不在
清华基金内。
清华大学对庚款的使用,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为清华本校的经费,每年
约60万元;另一部分为留美学生经费,每年约100多万元。两项合计,约
200万元。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国际战争爆发,各国在美国的
存款,包括庚款基金在内,一律被美国政府冻结。
1942后,我国政府还清了美国庚赔。
从1942年至1945后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
息都自动滚为基金。由于战乱,直至1947年,清华大学才领到基金利息。
蒋梦麟在1947年1月9日曾致信校长梅贻琦:关于清华基金,经函转
中华文教基金董事会,根据1945年12月31日该会纽约财务委员会报告:
基金为美金432.3万元,利息全年净收15万元。
寻踪问迹庚款基金
半个世纪过去了,庚款基金几乎被历史淹没了。当年的庚款在美国银行滚
动到了多少?怎么样才能将其用到清华大学?
物是人非,当年基金会的重要成员都已作古。据传闻,梅校长临终前,一
个小箱子放在床前,他去逝后,人们发现是庚款支出的一笔笔细账。
1912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成立了北京政府。其外
交部将游美学务处撤销,将其所有职权划归清华学堂,任命唐国安为监督,周
诒春为教育长。
同年5月1日,辍教停学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按照北京政府教育
部的规定,11月将学堂改为学校,将监督改成校长。这样唐国安便就任了第
一任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唐校长就任一年后,病重,自知不久
于人世,乃辞职而推荐周诒春替代。11月周校长由美归国就职。
1917年,周诒春校长被诬告“妄糜巨款,营私害公”而去职。实际上
是周诒春想将清华学校改办为清华大学而修建了“四大建筑”花了不少钱,而
他本人是清白的。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官员们,都觊觎清华庚款的这个肥缺而互
相明争暗斗,周诒春却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北洋政府外交部秉承美国公使
的旨意,为加强清华经费和校长职权的控制,在1917年8月颁令成立“清
华学校基本金委员会”,由外交部总长、次长和美国公使3人组成。9日,又
在这个基本金委员会之下,设立了清华学校董事会,派外交部官员10人为董
事。
这两个会的基本任务都在于控制清华的经费。叫做:“稽核用途,限定经
费,务期积存基金。”他们每年都要审查清华的预算决算,学样的临时开支,
每次在200元以上者,都要得到董事会的批准。所谓基金,就是将每年每月
美国的退款,减去实际的使用开支,剩余的部分就积存起来,成为基金。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二次赔款(即退还自1917年10月1
日起到1940年1月止所谓美国实应得到的那一部分赔款)。1924年9
月13日由中美双方共同组织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由蒋梦麟为董
事长,董事14人。他们是:颜惠庆、张伯苓、郭秉文、范源濂、黄炎培、顾
维钧、周诒春、施肇基、丁文江(以上华籍)孟禄、杜威、贝克、贝诺德、顾
林(以上美籍)。
自1928年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政权以后,次4月30日就决定将清华庚
款基金全部移交给“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去管理。同年7月教育部就同
该会签订了《保管清华大学基金办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清华拥有基金的所有权;
(二)教育部拥有基金的支配权(审查清华每年的预决算等);
(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拥有基金的保管权,是清华庚款基金的永久保
管者;
(四)规定清华大学的基金,无论何时都不得动用,基金的利息,也只有到退
款终了的一年以后,才能用作学校经费。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经管清华庚款基金以来,效益是很显著的。原来
清华的三届董事会,对清华基金的保管,一届不如一届。由于办事人员的经营
不善和贪污中饱,使清华基金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本想使“死钱”变活钱,无奈战乱时经济动荡,再加上“文人经商”管理
不善,反而赔进去不少。1928年,由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接管。基金总数,
仅为国币银元755万余元,除掉已损失的85万余元之外,实有670余万
元。
中基会的成员是国际国内极有声望的社会名流:蔡元培、司徒雷登、胡适、
丁文江、韦罗贝(美籍)、翁文灏、汪兆铭、李煜瀛、位朝枢、任鸿隽、孙科、
赵元任等都曾先后替补为董事会成员。
1948届的董事会成员为蒋梦麟、翁文灏、周诒春、李铭、孙科、胡适、
施肇基、蒋廷黻、傅斯年、任鸿隽等,蒋梦麟为董事长,翁文灏、硕临(美籍)
任副董事长。
日军的长驱直入,很快占领和控制了我国海关,进出口贸易几乎陷于停顿,
海关收入告罄。民国政府只好停付1939年的庚款,清华经费告急。中基会
便敦请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商洽于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请援100万元。
并允于清华庚款之末一年免息扣除。财政部则回答说:“查本部此次核定关税
担保债、赔各款摊存办法,实为应付非常情势之暂时措施而支持长期抗战费用,
与民国21年(即1932年)情形亦有不同,惟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所
需维持费。及清华大学所需各费,关系教育及文化事业,至为重要,自应设法
予以维持。兹查该董事会基金项下所存资产,约值国币1200万元,该董事
会代管清华大学基金项下所存资产,亦值国币2000万元以上,每年均有相
当利息收入,不妨暂用……由本部担保。”
1947年,清华还清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10大银行1824万
余元贷款。
1942年1月,我国政府还清了美国庚款。从1942年到1945年
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3年多的庚款基金利息都自动滚动为基金,并入基金,
因而无所谓利息了。但中基会又曾经订有章程,就是在庚款付满后,每年的基
金利息可以拨给学校使用。从章程上说,自1942年2月起,清华就可以领
用基金利息了,但实际上因为那时战争还在继续,存入美国银行的存款在冻结
之中,章程上的规定还不能立即实现。一直到1947年1月,清华大学才真
正领用到基金利息,每年约14―15万美金。自1942年到1947年5
年共可领用75万美金。除留美经费已支用25万美金以外,1947年还可
动用50万美金。
当年北洋大臣袁世凯曾经觊觎此款,想将其用来“整顿路矿”,又想拿去
兴建海军,以扩充北洋派的实力,山东督抚徐世昌,喜借外债,又想拿出退款
以作抵押。据说南京政府逃亡台湾以后,一时财政拮据,很想动用此款,但都
由于基金会成员的严于把守,使清华基金得以留存。
解放前,清华基金已为432.3万美元,利息全年净收15万美元。
1948年12月,解放前一二天,校务会的成员进城后没回来,他们去
了美国,而后又到了台湾。这样,庚款也随梅贻琦教授来到台湾。在台湾新竹
办了一所清华大学。1956年办了原子研究所。
非常有趣的是,两岸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1956年大陆清华大学办了
核物理专业。
既然过去章程中有规定,清华基金永不动用,那么过去无论在台湾还是在
美国任何人任何机构经管过此事,都不能不受此规定的约束,因此,可以断定
此款尚在。
据说当年这笔款项存在上海的花旗银行,战时转到了美国。可基金董事会
成员都已作古,谁来签字,领用清华基金呢?本金能用吗?
拂去岁月的烟尘,寻找变通办法,是历史交给今天的任务。
《大地》杂志 〔1998年 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