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合活着
作者:书生
由哈哈哈哈!于 11/31/1998 自南宁
[时事点评]转帖至[新观察](以下两篇同) 又一次偷空回国转了转。
虽然国内明里暗里、有意无意间进步和开放了很多,但是确实还是“那个
制度”,——有的人喜欢,像我这觉悟低的,受到坏影响的,已经很不习惯了。
社会的进步是必然的,往往落后和畸形的东西反更令人感慨。
很多东西实在是烂在根了,难治矣。连烂在根里,甚至享受着腐烂气息的
得益人,也会和我慨叹一番。
“中国特色”经常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畸形。
回到老布头的话题。对话确实对双方好,而且美方“接触派”也是考虑到
美国或美国某些利益集团的一些具体利益,例如战略和工商需要等。但是人也
是有信仰、有心性、有情感的动物。
当年的事情在很多人包括外国人看来,是一个悲剧,是不希望它发生的,
而发生后,难免感到悲愤。当其时也,如果老布头照样乐呵呵的,来喝茅台、
逛长城,那倒似乎有违人之常情了。
老布现在是美国大公司敲响中国大门的砖头,一个亲善和公关大使。这已
经成为他下台后的一个职业。他对中国也有特殊关系和感情,美国老板认他,
中国官民也认他。
下帖提的巴拿马事与北京的事情无关。那是关系到美国后院秩序,巴拿马
运河未来以及巴拿马民主化等等的事情。至于派特使来华,反映老布头复杂心
情,以及美中全面关系对美国的重要性。毕竟双方有老交情,而且牵扯到各种
复杂利益,为了一件事情而伤了和气,毕竟也要有个限度。
和某个制度对话,是为了避免对抗,并促使其良性演变。当然,具体到一
些个人和集团,避免对抗也有利用和现有制度搞好关系而做生意赚钱、达成某
些国际交易等等的务实考量。
但是吸引人来对话,并不意味着获得人家的认同,也不意味着对方终于觉
悟过来,认识到当年那样解决是英明正确的。更多的含义其实是面对现实、放
眼未来。
有的人,总是转不过弯,整日大喊血帐、正义等等。这也是可以理解,不
过,人死了爹娘,也不至于每日以泪洗面。人总要活,要面对现实,要向前看。
所以,对那成天倒晚寻死觅活、咬牙切齿大哭的人,书生保持距离。我好
赖也是“活着派”的。
但是,还有不少的人,不是当时便觉悟高大,就是后来幡然悔悟,觉得那
下子处理得好痛快,拯救了民族。甚至看了别人哭,都要骂人一声“狗洋奴哭
什么”。
书生尊重大家思想言论自由,也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不过就自己而言,
对上述这种人,内心实在是不耻与之为伍。
不过,人各有志。其实想想,有些洋人也真是迂腐,多少年过去了,中国
人自己都乐呵呵不在意了,他们却还念念不忘,倒好像他们落下了什么创伤。
从这点说,我也劝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趁早别替别人瞎打报不平,快来赚
钱吧。
老布什就是很识时务的俊杰
恐怕您永远也习惯不了 作者:也是南宁人
要老是以美国做参造系,中国永远是个穷国。
即使政治制度向美国的方向过度,也总有一段摸索走弯路的过程,永远存
在按美国的标准来看十分畸形古怪的现象。您的期望太高,失望也就越大。
其实要退一步看,这二十年来,尽管我们的抱怨和牢骚都没停止过,我们
不也弯弯曲曲地向前走了一大步吗?正因为还有人不管现状有多丑陋一直在做
着事,才有你“社会进步是必然的”这句话。只要我们都做好分内自己应做的
事,希望总还是有的。
不管怎样,故乡总还是故乡。它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息栖地,永远是那魂牵
梦系的所在。在哀叹之余,不妨也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
关于“能干什么”
作者:书生 我在《凑合活着》中提到一些令人看不惯的事情,令我深有感触,有些自
然是发展中的曲折,甚至是各有所爱的事,但是有些保守阻力与畸形发展,却
反映了更深刻和更令人痛心的问题。(具体不多说了,免得删帖——这就是一
大怪事。)而即使是那些在国内的人,其实也是看不惯,只是见怪不怪,过得
惯了。或者也是无力补天。
“中国特色”不仅体现为畸形,也成为抵挡变革和借鉴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畸形。
很多时候,人们其实知道身边甚至自己做的不对,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往往
不是这样做的,但是自己照做不误,还笑笑说,这是在中国!
不愿看医生甚至忌医乃至杀医,是治不好病的,最后只好似曹孟德,头疼
而终。“少发牢骚,多做实事”,似乎动听,却成了驳斥人们抱怨、批评的借
口。当然,实事也要干。那么,楼下有问:我们每个人能干什么呢?问题问得好。
首先,干什么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干与不干,怎样去干,全凭个人判断定夺。
干什么呢?有很多事情可以让人们各显其能。为自己赚钱,个人和家庭富
裕了,社会就少了一个贫困者,多了一个消费者甚至投资者。
也可以去做大事业或者脚踏实地为社会做事。但是也可以而且有权去挑毛
病、去抱怨、去批评、按照自己的信仰去呼吁变革。可以向既定体系质疑,也
可以努力维护稳定。总之,可干得很多,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好处,也是干
者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
至于我嘛,从根本上说,像我这样的庸人,远走他乡,为中国节省了口粮,
多少也帮助解决人口问题。而从细微上说,我觉得,平凡小事,一点一滴,确
实都有很多我可做的。我也试着做了点。
比如,当我回国,发现同胞们对陌生人往往(不能说全部,永远不能说)
很冷淡甚至粗鲁,在一个到处是微笑和你好声的环境里生活久了,自然会不习
惯而忘本的。问个路,虽然也问来了,但是用楼下帖的说法,按照那个美国标
准来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然而,事在人为。你对我爱答不理,我对你微笑,
多说些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于是,本来是形同陌生客的我,却接连招来向我
问路的人。也有乘公共汽车的姑娘问我换零钱。
虽然果皮乱纸和说不出名的垃圾满出飞,但是自己手里的纸巾一定要找个
果皮箱,找不到,就带回家里仍进垃圾箱。
偶尔也需要动点真气。
到牙医院里,看到医生累得臭死,旁边好几个人闲聊(估计她们钱也不少
拿。),我管不了,医生的熟人或熟人的熟人,不断抢先,我想抱怨却忍住了,
但是当轮到我,而疲惫的牙医却说“我要休息吃饭了”扬长而去,而闲聊的人告
诉大家“下午再来”时,我就要“干”点什么了。
于是我到休息室门外大声评论说,这是什么混乱制度呢?患者的时间就不
值钱吗?难道不懂得时间要以小时计算,而不能以天计算吗?信用在哪里呢?
自称中国改革了(墙上标语烘托的气氛),实际上差远了,一点职业化素质都
没有,等等等等。于是终于有医生走出休息室,回到了岗位上,虽然一脸不高
兴,但是我以及后面的没有熟人相托的患者不用“下午再来”了。
当然,我不是伟大的改革家。第二次,我就要托熟人了。不过,虽然我改
变不了社会,但是有的时候,自己身边某一时刻的某一小环境真的会因自己小
小的一举一动而发生了小小的改变,周围的人立时好像打破了一种障碍,真的
有了那种建立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并伴随着轻松幽默的彼此友好。当然,这其间
总会有人问一直说着家乡话的我:你不在本地吧?从哪里来的?
以前有个喊滥的口号,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抛掉包在外面的政
治宣传俗套,其实是满有道理的。
“从现在做起”,也包括:当听惯看惯国内官方宣传媒体的人说如何如何,
我会接着说,其实不完全这样,这里的事实以及原因是如何如何,等等。当我
去问:为什么这些不能让大家知道呢?回答经常是:这是在中国。
其实,当说话者如是说的时候,心里也明白,中国这样做是不对的。就好
比当年,一个在农村作过领导后来又成为某农学院领导的伯伯辈曾笑着对我说
的,“我在农村那会,谁不听话就绑谁,跟你们大学生还要作思想工作,麻烦
死了!”当时,他显然知道哪个方法对哪个方法错,但是他真的回到那时的农
村,照样会使用老的方法。
知道这样不正常,却把它当作正常来看待,结果永远不正常,越来越不正
常。这时候,真的要问“每个人都能干点什么”的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还不
是“不能干”,而是“不让干”,最后由于“不让干”,而变为“不能干”,
原因?因为“这是在中国”。
所以,“也是南宁人”督促我自问“能干点什么”。我想我这种“活着就
不错”的庸人,能干的也就上面说的那点点细微末行,就这,我都觉得应该给
自己发奖状了。当然,我最大的贡献还是为中国减少了一张贪吃的嘴,也减少
了一个不安分的舌头。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精华版)
所有跟贴:
加跟贴